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诗人,相传他自沉汨罗江后,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,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。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,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,并定居于此,秭(姊)归之名出由此而产生。
宋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,宋神宗尊封屈原为:“清烈公”,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“清烈公祠”。以后,自元、明到清嘉庆二十五年(公元1820年)历任州官,对清烈公祠多次进行维修,并晓州民:“岁以五月五日致祭”。
清烈公祠坐落在秭归城东五里的一个山丘上,坐坡朝江,面对楚台山。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借诗凭吊与描述:“江上荒城猿鸟悲,隔江便是屈原祠。一千五百年间事,只有涛声似旧时。”屈原祠包括山门、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。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,高14米,正中额题“清烈公祠”四字,两侧榜题“孤忠”“流芳”四字。大殿系钢盘混凝土结构,有明清风格,翠瓦飞檐。高耸于崇台之上,益显宏伟壮丽。大殿后的屈原墓,乃人们营建的衣冠冢。今墓前的门阙、石坊等,全是清道光年间原物。
屈原祠依山面江,景色秀美。由此地南眺,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。每逢端午佳节,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。届时,江上彩舟如梭,岸上游人如织,热闹异常。屈原祠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庄严的屈原铜像, 矗立在祠院正中的草坪上。基座为花岗石,高2.5米。铜像高3.92米,袍袖周长5米。人物造型为“低头沉思,顶风徐步”,着力刻画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,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思想境界。形象庄重,主题鲜明。
祠内还陈列着一尊国内今存最早的屈原石雕像,高103厘米。像座一侧有铭文曰:“荆州府归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,善同妻朱氏四(子),发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,入于白狗峡庙中。永镇四方,保安家犬。明嘉靖十六年(公元1537年)丁酉三月吉旦。同男:田中、执中、秉中、守中立。匠人陈伯伏。”此石像原安放于小青滩屈大夫庙内,当地老人介绍说,曹端福是个船主,带他妻子和四个儿子驾船下宜昌,木船在白狗峡(今兵书宝剑峡)失吉,他全家获救,多亏屈原大夫保佑,于是捐赠了这尊石像。永远寄托着归州百姓对屈原的感情,“家犬”是对他四个儿子的贱称。祠内还建有东西两座碑廓,面积171.5平方米。镌刻着屈原作品与插图,历代名家题咏屈原的诗词。屈原们内还有一座“屈大夫墓”,是一座衣冠冢。据北宋邵博《闻见后录》:“归州屈沱,屈原故居也。上有屈原祠、墓。”按邵博生活的年代推算,此墓极有可能与北宋清烈公祠同时修建。
清康熙九年(公元1670年)归州知州王景阳重修。乾隆四十六年(公元1781年)湖北学政吴省钦再修。旧墓建在原清烈公祠左侧。新墓建在今屈原词祠后缘,按清代墓室扩建,外形庄严壮观。墓室二进,青石盖瓦,鳌鱼翘角,青狮白象跃然石面。墓门三层,上嵌墓名横额,中为墓志铭,下为拜台。门前四根立柱,八字开扇,两侧镶对联三副,其一为:“泪水沉冤千古遗憾;归山枕岫万世流芳”。拜台正中陈一“寿”字形石香炉,左右石狮雄踞。墓门后为石砌墓圹,有内外二室。内室设红漆楚棺,置于一巨型莲花台上;外室隔墙中有小孔,可以窥见内室“烛光”融融,“香烟”袅袅。
1976年,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,江水升高,清烈公祠缘此由秭归县人民政府将其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,重更名屈原祠。此时,屈原祠得以焕然一新。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,接待中外游客。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屈原祠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秭归屈原祠相关门票